2017年7月15日,长达1天半的“第四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完美落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围绕“食药用菌与大健康产业”的会议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与研究。
会议期间,主办单位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各分会负责人以及相关社会团体负责人共同研讨了《中国食药用菌产业技术路线图》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十三五规划》方案,探讨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产业科研开发的引领方向及核心课题。同时,本界大会邀请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药用菌界知名专家和企业家代表、食品和保健品等协会的负责人做主题报告,并出版《第四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内容涵盖“食药用菌新资源开发与利用”、“食药用菌功效与机理”、“食药用菌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食药用菌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食药用菌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食用菌文化与养生”等,凝聚食药用菌、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等领域核心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团体的合力,共同推动我国食药用菌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
菌物界从植物界中独立出来,是Wittaker于1969年提出,系统并全面的菌物学研究不过40多年的时间。目前国际上,美欧日韩等国家均在大力发展菌物产业。而我国在这方面已远远落后。但是菌物的健康应用在中国历史上实为悠久,菌物药用也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第四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收录中,由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增华发表的论文《含药用菌的重要本草类文献研究》,通过检索历朝历代主流的重量级本草类著作和文献,建立收录药用、食用、有毒菌物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共同探讨菌物药用健康应用的历史传承与未来拓展。
文中从《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本草纲目》等10数本中药经典本草集入手,发现:“菌物的正规临床应用和健康应用史已有2200多年,历朝历代修订的各种官方“药典”中都能找到一定数量的临床用菌物药。”其中,大量的菌物应用来自民间,“据孙红珠1993年报告,5000个中医秘方中,应用菌物的就有1500方,以药用菌命名的就有40多个。”同时,通过对大量本草集深度研究,得出“随着菌物学的不断发展,有着150万物种之多的菌物界对人类健康的干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不断的加强。”在未来人来对菌物的应用拓展方面,文中也指出“无论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还是临床医学角度或者逻辑学角度,都迫切要求菌物医学学科的出现,从而大力推进菌物的健康应用,提升菌物界食药用菌的应用水平,追上国际菌物产业发展步伐。”
以下为论文全文:
含药用菌的重要本草类文献研究
陈增华(13501203919)
(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 100000)
摘要:在国际范围,美欧日韩等国家均在大力发展菌物产业。而我国在这方面已远远落后。因此,为了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国的蕈菌文化,达到发扬光大并将其推向世界,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贡献的目的,通过检索历朝历代占据主流统治地位的重要本草类著作和文献,建立收录药用、食用、有毒菌物的本草类著作基本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菌物的正规临床应用和健康应用史已有2200多年,历朝历代修订的各种官方“药典”中都能找到一定数量的临床用菌物药。推论可知:菌物药具有深厚的实践应用基础,有必要也有可能发展一门专门研究菌物健康应用的学科,从而推动菌物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事业。
关键词:药用菌、食用菌、中药、本草、菌物药、药典、健康学科、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基金资助:北京千菌方菌物科学研究院菌医理论体系研究专项课题
引言:菌物在健康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而且不仅在中国,在印度、俄罗斯、欧洲、北美、南美等国家都有类似的应用。如古印度的苏摩崇拜①;印第安文化后裔墨西哥的致幻菇崇拜①;俄罗斯、波兰、芬兰、东欧民间广泛应用的桦褐②;西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黑松露文化及块菌研究③;日韩的桑黄应用④等。但相对菌物学的150万物种而言,人类对菌物的认识及应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尚肤浅。为了更快的推进菌物应用与人类健康,有必要对菌物健康应用的传承予以系统研究,从而借鉴这些实践应用,向上推动理论发展,向下推动菌物更广泛的应用。
一、中药经典本草集方向的确定:
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承,全球唯有中国做到了。所以,立足中国文化,整理人类的菌物健康应用成果,是当务之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
涉及到健康,那么,就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而且,表现最深刻和最权威的,就是历朝历代的本草经典以及官方发布的“药典”。
虽然,在民间有大量的菌物应用,据孙红珠1993年报告,5000个中医秘方中,应用菌物的就有1500方,以药用菌命名的就有40多个⑤,但毕竟民间的成果影响力较小,远不如官方或经典本草集更保守和权威。因此,本文所检索的文献,确定的方向就是中药经典本草集。
包括《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宋)开宝新详定本草》、《(宋)开宝重定本草》、《嘉佑补注本》、《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纲目》等⑥、《(清)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中国药典》等。
二、研究方法:
1、国家选择:
菌物应用有着国际化的传统和发展趋势。从本文的选题来看,选择国家的标准必须是传承有序、有典。
因此,本文在国家选择上,只选择唯一符合标准的中国。
2、内容选择:
菌物界从植物界中独立出来,是Wittaker于1969年提出,并已得学术界的一定支持。所以,系统并全面的菌物学研究不过40多年的时间。从本文的选题来看,新时期的研究不在内容选择范畴内。
本文的选题主要针对的是应用于人类健康的菌物,所以,从内容上只选择符合这一要求的典籍。
3、文献选择:
在传承有序的中国古代,详细记载各种可用于人类健康的菌物,只有中药类典籍可供选择。而中药类典籍从官方到民间,可谓无数。因此,本文仅锁定经过历史选择的经典以及官方出版的权威典籍。
4、数据统计筛选项选择:
中药经典,在中国古代,基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本草类内容,一部分是方剂类内容。按照本文的选题要求,数据统计筛选项,锁定在本草类内容。
5、内容统计:
本草类选项在古代典籍中有上中下以及更详细的分类。每种分类中又有大量中药的记录。按照本文选题要求,仅选择药用(含食用)菌物部分。不仅统计有哪些菌物,还要统计菌物的总数以及新菌物数量或扩展菌物数量等。
6、数学模型:
菌物的健康应用范围和深度等,与哪些社会发展要素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对未来的菌物健康应用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是本文选题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所在。
7、结论:
通过选择、统计、分析,最终得出本文选题的基本结论。
8、应用扩展:
通过基本结论,来指导下一步菌物健康应用的方向。
三、统计数据⑦
1、《神农本草经》
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茯苓、猪苓、雷丸、雚菌、白僵蚕,此外,桑耳和木耳没有单列出来,而是附于“桑根白皮”条下。共计13种。
2、《雷公炮灸论》
茯苓、桑耳、猪苓、蝉花、白僵蚕、曲、雷丸等7种。
3、《本草经集注》
六芝(青、赤、黄、白、黑、紫)、茯神、猪苓、赤茯苓、茯苓、雷丸、菌、白僵蚕、桑耳、马勃、松萝、朝生(地盖)等17种。
4、《唐·新修本草》
六芝、茯苓、猪苓、茯神、雷丸、桑耳、白僵蚕、菌、松萝、马勃共15种菌物;
5、《本草拾遗》
朝生幕落花(真菌细皱鬼笔子实体)、毒菌(本草纲目中更名为土菌)(在此条中,第一次将蕈菌分类为“地生者为菌,木生者为蕈”)、竹肉(真菌竹菰)、狗溺台、鬼屋等5种。
6、《(宋)开宝重定本草》(开宝本草)
六芝、雚菌、马勃、茯苓、猪苓、桑根白皮、松萝、雷丸、白僵蚕、石蚕、鬼盖(鬼伞、地盖)、地耳等17种。
7、《嘉佑补注本》(嘉佑本草)
六芝、茯苓、茯神、猪苓、松萝、桑根白皮、白僵蚕、雷丸、桑耳、雚菌、菰根、石蚕、地耳、垣衣(地衣)、鬼盖等20种。
8、《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证类本草》)
六芝、茯神、茯苓、猪苓、白僵蚕、雷丸、雚菌、松萝、桑耳等14种。
9、《本草纲目》
六芝、赤茯苓、茯苓、茯神、猪苓、曲、神曲、土菌(地鸡、鼠妇鹃)、朝生幕落花(狗溺台)、木耳、槐耳、松蕈、杉菌、天花蕈、白僵蚕、雚菌、菌子、马勃、菰、鸡菌、蘑菰蕈、香蕈、皂荚蕈、竹黄、雪蚕、羊肚菜等32种。
10、《本草纲目拾遗》
新增冬虫夏草、松萝、酒蕈、小麦奴等4种。
11、《中华本草》
粉瘤菌、糠谷老、红曲、麦角、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蛹草、大团囊虫草、冬虫夏草、蝉花、粳谷奴、竹菌、竹砂仁、滇肉棒、竹黄、乌灵参、羊肚菌、瘤孢地菇、高梁乌米、粟奴、大麦奴、玉米黑莓、麦奴、木耳、柘(zhe)耳、杨栌耳、毡盖木耳、黄木耳、橙耳、银耳、桑耳、榆耳、莲座革菌、树头发、帚菌、鸡油菌、猴头菌、褐盖肉齿菌、黑芝、亚黑管菌、蝶毛菌、云芝、松橄榄、梓(zi)菌、苦白蹄、红缘层孔菌、榆拟层孔菌、树舌、灵芝、密纹薄芝、热带灵芝、褐粘褶菌、龙眼梳、合树菌、桦革裥菌、苦楝菌、桑黄、剑皮树菌、杂蘑、灰树花、雷丸、猪苓、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硬皮褐层孔菌、木蹄、裂蹄、朱砂菌、白鹤菌、槐耳、硫黄菌、蜜环菌、亮菌、冬菇、香菇、豹皮菇、紫晶蘑、雷蘑、鬼毛针、止血扇菇、紫革耳、革耳、金顶蘑、阿魏侧耳、侧耳、大榆蘑、树花、鸡枞、口蘑、松蕈、草菇、野蘑菇、蘑菇、鬼盖、鸡腿蘑、茶新菇、卷边桩菇、小牛肝菌、大脚菇、牛肝菌、黄蘑菇、台蘑、松蘑、铜钱菌、黑乳菇、白乳菇、白乳菇、绒白乳菇、革质红菇、密褶红菇、变色红菇、黑红菇、大红菇、青头菌、竹荪、黄裙竹荪、白鬼笔、鬼笔、黑络丸菌、灰包菇、柄马勃、灰钉、粗灰钉、灰凤梨、灰锤、马勃、灰包、地星、豆包菌、硬皮马勃、鸟巢菌、黄瘤孢等134种。
12、《中国药典》(2015年版)
茯苓、茯苓皮、僵蚕、雷丸、赤芝、紫芝、云芝、马勃、猪苓、冬虫夏草等10种。
四、分类汇总:
五、基本规律总结:
1、某些品种从未疏漏,是历代医家公认的良药;
2、应用总数在解放前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最多的是本草纲目。反过来讲,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大自然能力的提高,对菌物的应用有了爆发式的增长。这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3、民间本草应用菌物的数量超过官方本草。反过来讲,官方本草相对保守,采用的品种往往落后于实践应用。这是一种迟滞效应⑧。这种迟滞效应的根源,是理论的缺失。尤其是到了现代,人们发现能够应用于健康的菌物已经超过千种之多,但官方的药典却反而将品种进一步缩减了。
六、数学模型
从图形可以看出,民间曲线(A)的发展是一直上扬的趋势,而官方曲线(B),是一条不断震荡的曲线。尤其是到了现代,其下行趋势却非常明显。显然,这样的规律中,是有一个不稳定的系数在起作用。这个系数命名为离心系数(K)。民间曲线和离心系数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民间曲线同时正相关的不断发展积累。而官方曲线和这个系数的关系是“迟滞”⑧关系。即即便人类对大自然认识以及实践的经验在不断积累,但处于官方层面,总会延迟于甚至倒退于这种知识的积累。
此时就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叫做“拆屋”⑨系数(M)。所谓拆屋系数,指的是在应用理论方面做出突破性进展,会引导官方曲线为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民间曲线的进一步上扬,做出适当上扬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菌物健康应用行业的发展。
x公式为:A=BM+K(M≥1)
公式说明:当M等于1时,也就是说,拆屋系数为1时,因为理论没有突破,一直延续的是传统中医理论时, 所以,官方曲线加离心系数,就等于民间曲线,即A=B+K。
当M大于1时,也就是说,拆屋系数大于1时,因为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如菌医概念的提出,使得菌医脱离中医范畴,专门用来指导菌物的健康临床应用,会促使中医界为了控制菌医的脱离行为,而做出妥协,从而促使菌物健康应用的发展,使得官方曲线做出上扬发展趋势,即。进一步解释,民间曲线在新理论指导下,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同时,官方曲线会在M的作用下上扬发展。
七、结论:
随着菌物学的不断发展,有着150万物种之多的菌物界对人类健康的干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不断的加强。但由于迟滞效应⑧的影响,最能促进菌物健康应用的官方在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于民间实践。为了推进菌物健康应用步伐,就必须借用“拆屋效应⑨”理论,在菌物健康应用领域提出“形而上”的菌物健康应用理论,从而为菌物产业发展装上助推器。
八、应用扩展:
菌物在大自然中处于“吸收”、“转化”的中间地位,是大自然生物界能量循环的关键环节。菌物的健康应用历史悠久,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菌物界已经揭开了神秘面纱,拥有着超越植物界和动物界总和的物种数。因此,无论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还是临床医学角度或者逻辑学角度,都迫切要求菌物医学学科的出现,从而大力推进菌物的健康应用,提升菌物界食药用菌的应用水平,追上国际菌物产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①陈士瑜 陈启武,《真菌人类学和灵芝文化》,《湖北农学院学报》,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
②梁丽雅 张泽生 杨海延,《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现状》,《食品开发与机械》,2007年10月10日
③刘培贵 王云 王向华 陈娟 郑焕娣 邓晓娟 乔鹏 姜华 田霄飞 张介平 万山平 王冉,《中国块菌要览及其保护策略》,《菌物研究》,第9卷第4期,2011年12月
④黄孝闻 俞忠明 董宇 陈莉君 李洪玉 章建民 寿旦,《桑黄在古代中医典籍中的应用记载及其现代药用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第9期
⑤卯晓岚,《中国药用菌物概述》,《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⑥颜焜荧,《汉方医学概论》,南天书局,2003年1月
⑦《神农本草经》,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413/20/59277_3120837.shtml ,360doc个人图书馆;《雷公炮灸论》,尚志钧辑复,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印刷,1983年9月;《本草经集注》,尚志钧辑复,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唐·新修本草》,尚志钧辑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本草拾遗》,尚志钧辑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开宝本草》,尚志钧辑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5月;《嘉佑本草》,尚志钧辑复,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证类本草》,吴少祯编,郭君双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1日;《本草纲目》,http://www.gushiwen.org/guwen/bencao.aspx,古诗文网;《本草纲目拾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19/12/26779456_615964211.shtml,360doc个人图书馆;《中华本草》,中华本草编委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中国药典》2015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12月1日。
⑧迟滞效应是专业名词,又称地理滞后作用,是指地理系统对于输入的激励函数所发生的不同程度的“非及时响应”。后在很多其他学科中,扩展迟滞效应的定义外延,来形容类似“非及时”反应的现象。
⑨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然后再不断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这种心理学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可扩展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