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签订25周年,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的“纪念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5周年大会”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合国有关机构、法国驻华使馆、国际环保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和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庆典活动。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代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了旨在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具体名录可在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查询:www.mee.gov.cn)。
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工作于2016年启动,项目组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魏江春院士、庄文颖院士和姚一建研究员主持,全国从事大型真菌相关研究的14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此项工作。
本次评估的中国大型真菌有9302种,其中大型子囊菌870种、大型担子菌6268种、地衣型真菌2164种,分属于2门14纲62目227科1298属。评估数据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的《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大型真菌属于疑似灭绝(PE)的有1种,极危(CR)9种、濒危(EN)25种、易危(VU)62种、近危(NT)101种、无危(LC)2764种、数据不足(DD)6340种。依据现有的数据,本次评估未评出可确认为灭绝(EX)和野外灭绝(EW)的物种。其中,受威胁、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均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因此,中国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6538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70.29%。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评估工作是我国首次采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对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评估,也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涉及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评估。项目组根据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IUCN评估标准体系做了必要的调整,新增了“疑似灭绝”评估等级等内容,完善了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体系,建立了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外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标准的空白,为国际红色名录评估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本次评估工作成果重大,意义深远,将为我国大型真菌保护政策的制定以及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大型真菌本底调查、观测和科研提供数据基础,为公众了解和参与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创造必要条件,有力地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贯彻实施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工作。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是由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08年启动的,2013年9月、2015年5月曾先后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联合国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以增加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指定这一天为国际日是以此庆祝1992年5月22日内罗毕会议最后通过的决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