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竹菌、戈茨肉球菌、肉球菌、竹生、竹球菌、竹荷包。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功用】苦,寒。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胃炎、胃溃疡,肾炎,无名肿毒。抑制肿瘤。
【性状介绍】子座近球形,肉质,中等大。直径6-10(20)cm,新鲜时表面浅肉色,后变深色,内部白色,平滑且有突起。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呈多层排列,椭圆形,卵圆形或近球形,720-780μm×480-590μm,壁呈肉桂色。子囊近圆柱形,有孢子部分135-150μm×16-19μm。每个子囊内有孢子8个,单行排列。孢子广椭圆形,早期无色,后变成淡紫色,最后褐色,15-21μm×11-15μm,侧丝细长线形。
【生长环境】生于竹秆上且包围竹秆生长 。
【成分药理】竹菌醚提取物对小鼠肉瘤和小鼠宫颈癌有抑制作用。该提取物中的一个结晶组分发现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小鼠腹腔一次注射5mg/kg剂量可导致立即死亡。竹菌菌粉治疗肝癌、肺癌、胃癌、直肠癌病例表现出一定的缓解作用,除胃肠道反应以外,未见造血系统等有明显的影响。据云南省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成果显示,该菌含有一种广谱抗菌物质,此物质经有机溶剂提取后主要存在于乙醚提取物中。本品子座部分含松胞菌素D和竹菌素。从竹菌(肉球菌)的子实体分离到的松胞菌素D能专一性地影响哺乳动物细胞的微丝系统排列,抵抗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并具有有效地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有报道,松胞菌素为一类新型的细胞毒物质,能抑制细胞质分裂,高浓度时能使细胞核从细胞中脱出。晒干后药用,有抗菌消炎作用,其味苦,某些人服后可能产生呕吐反应。民间以此菌治病历史悠久,对癌症、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皮肤化脓等炎症有一定疗效。